【人文大家论坛第123讲】——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









    3
23日晚,武汉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陈望衡做客我院“人文大家论坛”,为师生带来了一场主题为《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》的讲座。讲座在文科楼B4-1会议室进行,党委书记廖加林,张晚林教授、罗建文教授、罗渊教授、鲁茜副教授及我院部分专业学生到场聆听。讲座由张晚林教授主持。

全场座无虚席,在张晚林教授介绍完毕后,一个关于中国美学的家国情怀,在陈望衡教授的娓娓道来之下缓缓展陈。陈望衡教授首先从家、国意识的建构讲起,推及到家的起源、国的起源,以及家与国的内在关联性:“家—国”意识初见于史前仰韶文化时代,“家”是人伦之本,“国”是保证人伦秩序运行的机器,就中华民族来说,家与国具有某种同一性。

关于美的起源,陈望衡认为,美的观念起源于家,爱家与爱国具有一体性,审美意识首先始于家庭而推之于国家;谈到家国意识对于中华审美概念系统建构的贡献,陈望衡首先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范畴:美、妙、阳刚之美、阴柔之美等,这些审美均孕育于家庭生活,然后走向社会,走向国家。

最后他谈到家国的天下情怀,中华民族的“家—国”理念导出“家国情怀”。国由国土、国君、国民组成,家由家祖、家人、家园构成,家与国本就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,因此其中的爱民、忠君、恋乡情怀是一体的。这些情怀表现形式多样,从诗歌中可以得出不少例证,如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气节主题,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的兴亡主题,羁旅主题,江山主题等等,都能体现“家国情怀”,进一步扩展为“天下情怀”, 含有天下为公的重要观念,其中的民胞物与的观念将审美扩大到中国之外,扩大到自然天地,又有生态和谐的意义,包涵的意蕴不可谓不广。

在接下来的提问互动环节中,陈教授认真的回答了同学们在美学方面提出的各类问题。同时,陈教授还对初学美学的同学给予了忠告,通过《庄子》中“丑”的例子指出当今时代将美单纯理解为“漂亮”是人类的悲剧,认为对美的追求应当体现在价值追求上。讲座进入尾声,陈教授对在场听众给予了深厚的寄托:民族情怀应该有所发展,而不是囿于一家一国之中,在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今天,民族情怀应该扩展为全球意识、生态意识、共同体意识。

对于这种极少接触的理论知识,文学专业的夏劼同学听罢深有感触:“陈望衡教授学识渊博,他的知识体系既有深度又有广度,整个讲解过程通俗易懂。我本来对这些知识掌握不多,但在陈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下,我受益匪浅。”